ENGLISH | 中文
新闻资讯
首页> 行业资讯 > 着眼重点领域 撬动万亿产值(知识产权报)
着眼重点领域 撬动万亿产值(知识产权报)
2024-01-22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系列解读⑤

 

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充分挖掘专利价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作出“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专利价值实现”工作部署,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关于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的举措。其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

 

“对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认定、培育、推广工作,是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抓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宋河发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据了解,为配合《方案》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加快推进产品认定,分产业领域集中认定一批经济效益高、专利价值贡献突出的专利密集型产品。1月11日,《2023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拟认定名单》发布,拟认定2300多项专利密集型产品。

 

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

 

《方案》提出,加快完善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平台,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为重点,全面开展专利产品备案,2025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作为衡量专利转化实施情况的基础依据。

 

目前,我国对专利密集型产品采取专利产品备案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两步走”的方式,先行启动专利产品备案工作,后续根据产品备案和数据积累情况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

 

重庆艾生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知识产权总监李强告诉记者,专利产品和专利密集型产品充分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成果的直观体现,也是产业化的主要载体。通过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认定过程,企业可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审视并提升自身的专利管理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专利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方案》同时提出,围绕专利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中的实际贡献,制定出台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国家标准,分产业领域开展统一认定。

 

目前我国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是指参照2022年8月实施的团体标准《企业专利密集型产品评价方法》,达到所属产品分类评价基准,经济效益高且专利价值贡献突出的产品。记者注意到,在《2023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拟认定名单》中,既有使用了超过200件专利的“悬臂式掘进机”“列车调度和控制一体化系统”等产品,也有使用专利总数为1件至2件的“盐酸曲马多片”“有机硅流化床反应器”等产品。这份名单在显著位置注明:专利密集型产品是指主要由所使用的专利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长期关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领域研究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单晓光告诉记者,这体现了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标准区分产业领域的特点。他表示,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认定和培育应着力凸显其市场价值,应优化专利组合布局分布,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发挥这项工作对产业发展的应有作用。

 

  提升专利产业化水平

 

  “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相比,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力明显更强、创新水平明显更高。”单晓光告诉记者。

 

  专利密集型产业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在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方案》提出,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健全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核算与发布机制,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监测评价。

 

  就如何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宋河发表示,专利同时具有技术属性和权利属性,技术属性对应着专利的创新优势,权利属性则赋予创新者一定期限内的市场独占权。他认为,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对专利的技术属性与权利属性报以同样的重视。希望创新主体能够通过行使专利权,实现从专利布局到产业布局的跃升,进一步提升专利产业化能力和水平。

 

  单晓光介绍,从十年前的“专利密度高于平均水平”,到“专利规模和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考虑政策引导性因素”,再到如今更加复杂和精细化的认定标准,我国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统计标准一直在持续发展优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强调,强化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监测和专利产业化水平提升的数据底座功能,为优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项政策和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情况差异巨大,各区域要因地制宜,优先考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从而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单晓光建议。(记者 刘阳子)

                                                                                                                                               来源:知识产权报